最近不少家长问我,暑假没时间陪孩子,能不能请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来监督孩子写作业、上网课,或是带着孩子做运动,提供高质量陪伴。
我检索发现社交平台上,“大学生带娃”“大学生伴读”的帖子热度也持续升温。
这让我想起我儿子的一段学习经历,那是去年暑假,我在郑州大学给儿子找了个网球陪练,校网球俱乐部的,化工学院大三男生,一米八大高个,阳光开朗,跟我沟通有些拘谨,但球打的不错,对孩子很有耐心。
两小时一百元,可以说性价比超高了。
但这和社交媒体上热议的大学生伴读有所不同,我找的是专项技能陪练,而且孩子运动时我基本在场。
而大多数家长的实际需求是大学生要独立承担起陪学、陪吃、陪玩的全方位陪伴工作,对象主要是初高中生。
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我认为大学生伴读很有价值,它可以视作一种大学生活体验式研学,其利弊主要取决于家庭自身,首要前提是亲子关系本身是健康、开放的。
展开剩余76%孩子愿意和家长分享在伴读期间的经历、感受,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动态。
如果家庭内部沟通已经不畅,指望一个外人短期内彻底改变孩子或解决深层问题,既不现实,也可能掩盖了真正需要关注的亲子关系修复。
伴读只能是锦上添花,绝非雪中送炭,更不能替代父母。
除此以外,还有三个关键要素,第一是必须从当地顶尖大学在读大学生中挑选,第二,心理健康、积极向上的同性别学生,第三,伴读时间不能太长,否则逆反期的孩子很容易会被带偏。
说句可能会冒犯到有些人的大实话,高考能够筛选掉一部分心态消极的高中生,在顶尖大学里积极阳光的比例会更高。
在选择大学生上,我的看法是可以通过认识的大学老师推荐,或者像我一样,经常到大学打球,认识几个大学生小圈子,通过熟人推荐,几次接触后感觉还不错,才能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对方带着去玩儿,每天晚上七八点必须回家。
初高中年龄段的孩子,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期,他们开始寻求独立,渴望被同龄人理解,对父母的说教容易产生抵触,但同时,他们的价值观、学习习惯和未来规划又急需积极的引导。
优秀的大学生,恰好处于一个微妙的“桥梁”位置,他们拥有比中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成熟的心智,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真实的大学生活、学习方法和面对压力的经验。
他们与中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,代沟相对较小,沟通方式更贴近年轻人,聊游戏、谈兴趣、讨论未来的专业选择,都能更自然地切入。
带孩子逛逛大学校园,在食堂吃顿饭,聊聊社团活动,这种沉浸式的大学一日游,其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效果,可能远超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。
对于有些暂时陷入亲子沟通困境的家庭,一个阳光、靠谱的大哥哥、大姐姐的短期陪伴,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缓和与疏导作用。
所以,伴读大学生的选择很重要,不能靠中介介绍,而要靠自己去谈,我在工作中面试过不少应届生,通常优秀的大学生有个共同特点,有点拘谨,但是有礼有节、谈吐得体。不要选择那些特别外向、一点都不拘谨的大学生,他们通常太过社会化,城府较深,不适合带中学生。
具体谈话内容包括自我介绍、性格、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安全意识,清晰约定工作内容、时间、报酬、安全责任等细节。
如果是我家孩子,我会优先考虑那些在群体中被认可、有责任心的学生,在大学群体中,圈子和身份是判断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标准,比如担任过班干部,那么他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意识通常会比较强,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自律性较强、校运动队成员的意志力强、性格开朗。
这些身份虽然不是绝对保证,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出相对成熟、可靠的人选。
因此,我认为在亲子关系稳固、大学生人选经过严格筛选、陪伴过程有基本监管的前提下,短期伴读的利大于弊。
它能为孩子打开一扇了解大学生活的窗口,提供一个亦师亦友的成长伙伴,补充学业和兴趣上的引导,甚至可能成为改善亲子沟通的润滑剂。
我们作为父母,要做到用心筛选、适度参与过程、与孩子保持沟通,就能让这种大学生伴读真正发挥正向作用。
这种有引导的社交拓展和人生体验,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,多接触一个优秀的同龄榜样,多一份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的动力。
#我要冲爆款#
END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配资靠谱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